白癜风的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59723.html

壬三·如何舍离烦恼之相(三)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

亦非其它处,云何害众生?

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也不是住在根身里,也非在在外境与根身的中间,除此以外的地方也没有,那它到底住在何处伤害众生呢?

此偈是用中观空慧观察烦恼的方法,在显宗诸多法门中,是最殊胜、最有效的对治烦恼法门。

前面我们说烦恼在自心中,是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依世俗共许观点而说,也即世俗谛的说法。但现在我们以胜义谛来观察,我们的贪嗔等烦恼,到底住在何处呢?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地方,遇见了某人生起嗔心烦恼,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这时嗔心烦恼确确实实存在,还要指使我们千种种事情。但是我们冷静下来,嗔心到底住在什么地方害我呢?

首先可以分析嗔心是不是住在外境的某人那几呢?如果存在,那么谁看见它都应生起嗔心,这在现实之中并非如此。我们对他生嗔心,但别人对他还会生欢喜心;或者今天我对他生嗔恨心,但过一段时间或许又会喜欢上他了。所以外境某人处不会存有实实在在的嗔心。如果在某一外境上实实在在存有某种烦恼,那么不论是谁遇到这种外境都应该生同样的烦恼,显然,这种事实不会存有,以此我们可以断定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害我们。

烦恼既然不住在外境,那是否会住在我们的根内呢?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烦恼住在根内,那么只要自己六根尚存,与之共存的烦恼也就不会消失,这也不会成立。比如说我们的贪嗔烦恼,时隐时现,而六根并没有这样变化;或者证阿罗汉果时,阿罗汉的根并没有消失,那时候为什么他会没有烦恼呢?菩萨入根本定时,有五根,那时又为什么不生起烦恼呢?……所以烦恼肯定不存在六根内。

除了外境和六根外,中间有没有呢?中间只有一个虚空而已,如果烦恼存在这个虚空里,那么无论是谁触及这个空间都应生起烦恼,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烦恼住于根与外境中间也是无法成立。外境、根、中间三者之外,还有没有存在的方式呢?无论谁去观察,也是不会再有的。我们对烦恼作这样观察后,了知它不存在于任何方所,如同虚空,只不过是一个“烦恼”的假名而已。“云何害众生?”这是一个反问句,作者问每一个为烦恼所困者:不存在的烦恼在什么地方害你呢?让每一个人都好好观察思考,从中觉醒。我们在前面认识烦恼时,从世俗谛去看,觉得项信”

确确实实是一个很厉害的敌人。然而现在深入观察,发现烦恼毫无实体存在,只是一个假象而已。我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后,修行也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有些人因业障,不能极快地掌握这种观察方法,不能将自己的分别心融入智慧。你们应再三努力,去听闻、思维,祈祷法师三宝加持,与道友们反复讨论…尽一切办法,如能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变为这种观察思维方式,那修行一定会与以往不同。

我们众生在尚未觉醒时,与在梦中无异,梦中与未觉时感到根、境、识的的确确地存在着,但觉悟后与梦醒一般,梦中与未觉时的根、境、识三者都没有,都是虚妄的执计。无明烦恼也是如此,只是一种无明痴梦中的梦境而已,无明痴梦醒后,它便不复存在。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轮回大梦中,幻有六道各趣不同境象,但觉悟之后,一切都是空空,不寿在大千世界任何戏论法。当然,对“明明、"空空”也有别的解释方法,但这里根据《入中论》所述,也就说诸法在世俗中有如梦之显现、胜义中寂灭一切有无戏论。

大家要真能在信心、见解等各方面向各大善知识学习,一定能得到很大很大利益。

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

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烦恼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术、或立体电影一般,表面上看来,人物、山水等各种事物都有,但实际上它只是幻变或光影变化,除此之外,哪儿有什么人物、山水呢?我们用智慧宝剑来刺穿烦恼虚妄的外表,其贪嗔幻象就会消于法界,显现出无生大空。如果能证悟这种智慧,烦恼怎能让我们堕入地狱中去毫无意义、冤枉地受痛苦呢!证悟空性后,烦恼的根本因即被断除,轮回痛苦之根从此断绝。前面我们讲过勇施比丘的公案,勇施比丘通过修持空性,证语了业和烦恼的无生大空本性,这样也就使地狱之苦消于法界。我们如果也如是去修持空性,证悟了“此惑如幻”后,怎么还会感受那些虚枉、毫无实义的地狱痛苦呢?

像《金刚经》,念诵受持的功德在经中佛陀讲得很清楚,还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些经论若能去恒常诵持,对摧毁烦恼,证悟如梦如幻之境,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

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如上作种种思维后,应当努力圆满修习上述菩萨学处;倘若不听医师吩咐,必须医治的疾病怎么能疗愈呢?

现在是第四品的总结,如上已经讲了守持菩提心后,不能失坏菩萨戒,这必须要依靠不放逸。如果放逸,我们的戒律便不能守持,以此而会产生种种过患。对修持不放逸的必要性、重要性我们了解后,就应该尽一切力量,认真修持论中所述的一切学处。如果没有去修持,

仅仅是在文字上浮光掠影,即使你对此论能倒背如流,那也只是表面上的功夫。此处需要“口诵心行",“口诵心不行”者,对修行没有多大益处。《出曜经》中也说:“愚诵千偈,不解一句,智诵一偈,解百千义。”如果是智者,深入一偈即可领悟其中深广意义。

对佛法需要长期地修持,需要恒常不断地串习,那些一曝十寒的修行,也不会起效,

我们对不放逸的教言,乃至证得菩提果之间,都需要牢记,脚踏实地如说修持。

我们一起十念佛号回向,万善有情同归极乐!南无阿弥陀佛(十念)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祝大家吉祥如意!安乐自在!法喜充满!

阿弥陀佛!

相关阅读

摩诃迦叶

切莫误解佛教

四·由于佛教现况而来的误解

切莫误解佛教

三·对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切莫误解佛教(上)

佛法十疑及释义

佛法大意

有声书

《入菩萨行》此论是一切诸佛菩萨之同行道,修持一切安乐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作为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佛子,不论你是修显宗或密宗,还是净土,这部论典极为重要。如果没有通达此论的内容,无法生起入大乘之基础——菩提心;如能通晓此论,则已得八万四千法门之心要总汇。佛法难闻,机缘瞬息即逝,阿弥陀佛!

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入行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hanguoa.com/lhgxz/7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