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什么叫涅槃?

净空老法师慈悲开示

这是讲经文「将欲示现般涅槃」,我刚才提出来,叫大家重视「示现」两个字。既然讲示现就不是真的,佛没有真正的灭度,只有示现灭度而已,没有真正的灭度。为什么?佛证得的境界是不生不灭,哪有灭度?没有灭度。可是阿罗汉有灭度,那是真的,阿罗汉、辟支佛有灭度;佛没有,菩萨也没有。所以菩萨跟佛的涅槃,后头有讲「无住涅槃」,他不一样的。下面要解释什么叫涅槃:

我们中国人总是喜欢简单,把尾音都略掉了,『般涅槃那』就翻作「涅槃」,通常就用这两个字,这是梵音音译的。

『入灭息』是三个意思,就是入、灭、息。

涅槃翻作灭是灭烦恼,息也是息烦恼的意思,或者我们讲,翻灭是灭生死,息是息烦恼。烦恼是因,生死是果报,这是因与果统统都灭息了。所以说不生不死,涅槃是不生不死的意思。『今翻』,就是玄奘大师翻作『灭度』。这个意思也非常好,「灭」就是灭生死烦恼,「度」就是度入彼岸的意思,就是到达菩提涅槃,有这个意思在,度就是这个意思。底下有:

『二种生死』就是变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在我们现在是两种生死都有。分段生死是说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的区分来讲,譬如我们到这个人间来,我们从投胎生下来一直到死,这是一段,这是一个段落;死了之后又要去投胎,就又有生,生又有老死。就是十二因缘里面讲的,六道轮回的生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这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我们天天在变化,一天比一天老了,这个叫变易。刹那刹那在变,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刹那刹那的老了,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不觉得。你看佛在楞严会上跟波斯匿王讲的,不是一月一月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刹那刹那在老,这是属于变易生死。所以我们现在两种生死都有。

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分段生死没有了,就是三界之内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了,但是他还有变易生死,他还有变化。阿罗汉变易生死那个苦,比我们现在那是轻得多了,我们现在轮回太苦太苦了,他没有轮回了。怎么个变易法?譬如菩萨,我们讲真正断了三界之内的分段生死,按照圆教来讲是七信的菩萨。《华严经》里面讲总共是五十一个位次,前面十信位,十信位从初信到第六信没有超越六道轮回,还是有分段生死,到第七信位超越了。所以七信位的菩萨等于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他断证的功夫跟他相等,但是智慧比小乘人要高得太多了。

从七信位以上一直到等觉,统统叫变易生死。因为他这个菩萨地位提升一级,他要有一个阶段的修行,修行很苦,不是随随便便的,他要努力精进,到一个层次他有个变易,就是一次变易他菩萨地位就升等一级。就好比你们在学校念书,你们一年级念完,下个学期要升二年级,那一年级就死了,二年级就生了,这叫变易,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真的有生死。生死是比喻苦,你吃过一番苦头,经过一段时间你晋级了,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叫变易生死。两种生死都尽了,那就是圆教成佛,因为等觉还没有尽,等觉还要一次,还要经过一次变易才能到妙觉位。下面跟我们解释涅槃:

『涅槃』有三种,这个三种通说的,这个一般经论里头都是这样讲法。第一种叫『性净涅槃』,「性」是真如本性,「净」是清净,真如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这种是从理上讲的,人人具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统统具有性净涅槃。『义翻圆寂』,它的意思就是翻作圆寂。「圆」是什么?『谓法尔无缺曰圆,体自真常称寂』。「法尔」,有自然的意思,有本来的意思,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修成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原原本本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一句,讲「法尔无缺」这四个字,就跟六祖大师在悟道的时候,他老人家所讲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本来具足,不是外面来的,具足就是一点欠缺都没有,这叫圆。无论是智慧,无论是德相,统统都具足,一样也不缺少,这叫圆。

「体」,这是讲本体。心性之本体,也是原来就是「真」,原来就是「常」。真,就是决定不假,不是虚妄的,它是真的。常,是永远就是那个样子的,从来没有变易过。在佛不变,在菩萨他也不变,在我们人,乃至于堕到地狱,它还是不变,从来没有变过,这个叫「寂」。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你的性净涅槃是从来没有失掉过。而我们众生所谓是迷失了,迷了;是不是真的失了?没有,虽迷不失。不失,为什么说失?迷了的时候,你不起作用了。所以从作用上讲,不能够发挥作用了,就等于是失掉了,是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失掉。所以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他对你很尊重,为什么?你跟他没有两样,他是佛,你也是佛。不过现在你不知道你是佛,很可惜,就是这一点,你不晓得你是佛,你要晓得你是佛,跟他有什么两样?所以这叫性净涅槃,从体上说的。再看第二个意思:

涅槃都有圆寂的意思,但它说法就不相同了。

前面的性净,可以说是法身、本体,是心性的本体。「方便净」,这是讲报身,是我们自受用身,报身。报身是『万德成满』,「满」是圆满,「成」是成就,就是你修行证果了,这个叫做『圆』。证什么样的果?当然有大乘、小乘,有四教,都是讲到最高的果位。譬如说小乘要证到阿罗汉果才叫涅槃,有圆寂的意思;就是小乘法里面,他的功德圆满了,得清净寂灭了。大乘法里面,这个四教有藏、通、别、圆。就藏教,藏教有佛,通教也有佛,别教也有佛,都叫做圆寂,都称得上这个。

但是真正讲到这个涅槃,讲到最高、最圆满的,那是圆教佛。所以圆教佛通常也讲入大涅槃,加一个大字,加一个大字一定是大乘圆教的涅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真是万德成满,『众累永息』。「累」就是烦恼、生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断尽,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了了,所以这时候称作方便净涅槃。方便净跟性净是完全相应、相契了,从性净上讲是本具的,方便上讲是你修得的。第三种是讲:

这就是我们通常讲佛菩萨入涅槃,都是讲的这个意思,这个就是示现,前面那个不是示现,这个是示现。示现是说什么?

『化』是教化。所以佛法里头用的这些词句,诸位要注意,它有很深的意义。普通我们讲教学,教学没有讲到成绩;教化有成绩,化是结果,所谓变化气质。化凡为圣,他变化了,学了之后他就变化了,这个学就有成绩了。所以佛法它用的字,它有因有果,教是因,化是果,因圆果满,这才是真正的成就。『化用周遍』,就是教化众生这个大用是周遍虚空法界,这叫『圆』。佛菩萨教化众生不限定在一个地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的道场,这是「圆」的意思。

圆是佛菩萨那边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他教化的确是圆圆满满,没有欠缺的。『寂』是众生机感这边的事情,你众生肯接受佛菩萨教化,他就来了;你很讨厌他,不喜欢学,他就走了,走了,这就是「寂」。所以『用息』,他那个作用息了,没有人肯学,他就不教了,暂时就终止、就不教了,这叫做寂。

一切诸佛菩萨他们示现般涅槃,都是这个第三种,应化的涅槃,不是讲前面两种,这是讲应化的,所谓示现的。我们这里没有人学,他就走了;纵然有人学,不是真学,他也走了。那要真学,他才会来,真正发心学,他来;不是真正发心学,不能与佛菩萨感应。什么叫真学?简单的讲,你能够具足普贤这个十愿,愿愿你都能做到,真学,那一点不假,你说佛菩萨不化身来帮助你,我不相信。不具足这十愿:我很想学,我真学!那是假的。就是说什么叫真学、什么叫假学你都搞不清楚,把假学当作真学,自己本身就搞错了。真学是信解行证,你是依教奉行,这是真学,一定要真正把它做到。下面又介绍出,就是《唯识论》里面讲的四涅槃,这是法相唯识宗里头所说的,这四种我们也常常会看到,第一种叫:

跟前面「性净涅槃」是一样的意思,都是从本体上说的。它这个注子里面有:

所以跟前面「性净涅槃」意思相同,这个不必说了。跟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后面这三种。第一种叫:

『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大小乘,刚才跟诸位说过的),他们确确实实断了烦恼,见思烦恼断了。小乘阿罗汉有涅槃,辟支佛有涅槃;菩萨里面,这是说藏通别,藏通别这三教的佛都是菩萨。藏教的佛,实际上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信位的菩萨;通教的佛,是十住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是十行位的菩萨,都还没有登地。换句话说,就算是别教佛,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十地、等觉、妙觉位,这是别教佛,破十二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后面还有许多没破的,还没有破的,他还有余,还有余的那么多,他还没破。如果藏教佛那就更多了,四十一品无明一品都没破,所以这叫有余,他有余,这是讲这个意思。底下这种是讲:

无余涅槃有两种,一种是:

其实证得涅槃,诸位要晓得,身体都在,所以涅槃是在活时候证的,不是说死了才叫涅槃。但是此地讲『无余涅槃』,真的他身不要了,而且他是证得涅槃之后不要这个身体了,叫『灰身泯智』,「灰身」是把这个身烧掉,「泯智」,智是分别心,把所有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断尽,心清净。他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种所谓定性阿罗汉,他们很乐意住在这个境界里,在这个境界里是很高的享受,是这一类的人,则称为无余。另外一类的,虽然证得阿罗汉,他的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还能够帮助别人,教化众生。他身体还在,这叫做有余依涅槃,加个依字,那是什么?他没有灰身泯智,他的身体还留在世间,所以这个也叫做有余涅槃。第四种叫:

这个多半是大菩萨,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真的证得涅槃了,证涅槃怎么样?他不住,不住涅槃。对我们凡夫来讲,他不住生死,他没有生死;对圣者来讲,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二边都不住,这叫做无住涅槃,这是最值得赞叹的,在佛门里面佛与大菩萨统统都是这个境界。

『障』就是烦恼障、无明障,这两种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

『大悲』是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心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怜悯一切众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现前了。

因为他要像小乘一样,一住涅槃就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但他不走,不是他没有能力走。像我们这个尘世,娑婆污秽的世界,他有能力离开他不离开,这是慈悲。为什么不离开?为了帮助这些苦离的众生,来帮助他们,来接引他们,所以他不入涅槃。

因为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由此可知,生死从哪里来?迷惑颠倒才有生死,智慧现前没有生死。因为迷的时候你造业,造业才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般若智慧现前,不造业,不但不造业,所有那些罪业,前面讲过,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来的时候,所有一切罪业统统没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没有业习,因此他没有生死。这就是涅槃、生死二边都不住。

我们现在要请佛菩萨、善知识莫入涅槃,就是要请这种人,这是我们所请的对象。底下这里讲:

就是「及诸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段文是:

不但我们要请佛,菩萨、声闻、缘觉、善知识统统都请,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学的,有证的当然更好,有证的找不到,有修有学的统统要请。末后它这个注解里头,这边这一行里头有几句很重要,我在这里念一念:

这几句诸位同学要特别的注意,要牢牢的记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你能够真正亲近一个善知识,你就得度了。底下说明理由:

这个几句话不能不留意,应当多读几遍,牢牢的记住。遇到一个真善知识决定不放松,自己没有成就决定不能离开,离开就可惜了,离开之后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亲近善知识,最低限度要得法眼净他才可以离开。什么叫法眼净?自己有能力独立,能够辨别是非邪正,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可以离开老师;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离开老师。有这个能力,将来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认识了,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掉到坑陷里面去;你连这种能力都没有,那一定跟定老师,老师在前面走,你跟著他走,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可以,有能力的时候你想不离开也不行,善知识也会把你赶走。为什么?你有能力,你应该帮助别人,你既然可以带路了,你何必跟我走?你再带一批人。他有这个意思在。所以真正有这个能力,老师再要把你留在身边,是老师的过失,因为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让他度众生去,帮助别人去。他没有这个能力,老师不能让他离开,离开,他必定会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众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个罪过更大,是自误误人,更不得了。所以亲近老师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注子里面的意思。

除注子之外,还有一点意思我要说出来,诸佛如来可以说,他的示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诸佛如来本来就住世。但是这种境界,一般说来都是法身大士才能够体会得到,像我们初学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此地讲劝请,里面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依智离识,所谓「依智不依识,诸佛常现前」,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智,我们简单的讲理智,要有理智,识是感情,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用理智,而不动感情,与佛就接近、就相应了。因为你心地清净,智慧明朗,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诸佛常现前的样子。如果我们心里迷,知见不正,染而不净,与佛就没有感应,这就叫不见佛,这就叫做佛灭度了。时间到了,底下这段念掉,这是一段:

到这是一段,这是第七愿。

普贤行愿品疏(第十九集)/1台湾华藏大专讲座档名:04--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hanguoa.com/lhgyf/7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