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introduction/

这两天,某知名饮料品牌因“乳茶0糖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受该事件影响,该品牌的另外一款爆品0糖气泡水也因代糖问题遭受质疑。一时间,0糖(低糖)饮料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代糖更是被一些媒体解读为幕后“罪魁祸首”。那么代糖究竟是背了“锅”还是惹了“祸”?

代糖之殇

“0蔗糖”不等于“0糖”。4月10日,国内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声明中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

虽然事件起因更多是营销层面为了吸引眼球,在0糖和0蔗糖上玩起了“概念偷换”以致涉嫌误导消费者。但另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也随着这场风波浮出水面——既然0糖(低糖)饮料带火了代糖,那么0糖饮料受质疑,代糖就真的应该“背锅”么?这个话题还要从代糖在0糖(低糖)饮料中的应用说起。

代糖,顾名思义就是替代蔗糖。人们嗜甜,但又不想“为甜伤身”,特别是在全民抗糖瘦身的今天,蔗糖被视为头号大敌,这才有了代糖的“用武之地”。而不论是结晶果糖,还是类似三氯蔗糖这样的人工高倍甜味剂,亦或是像赤藓糖醇这样的天然甜味剂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比如时下0糖(低糖)饮料中使用较多的赤藓糖醇。

元气森林有关负责人曾对选用“赤藓糖醇”作为代糖做了解释:赤藓糖醇是通过玉米淀粉原料酵母发酵而产生的天然甜味物质,进入人体后不参与人体血糖代谢,不产生热量。

赤藓糖醇虽然是天然来源的糖醇,口感较好,热值较低,且不会引发血糖上升,但也有专家指出,糖醇类的代糖普遍存在肠胃耐受问题。研究显示,赤藓糖醇的耐受度是已知糖醇类代糖中较高的,不过也有研究表明,过量摄入仍有引起肠鸣腹泻的风险。因此,赤藓糖醇的成人和儿童的耐受性上限分别为每千克体重0.78克和0.71克。而为了确保儿童也能安全使用,欧洲食品安全局最终建议每份食品或饮料赤藓糖醇的含量上限为每千克体重0.6克。不仅如此,对于饮料厂家而言,0糖(低糖)饮料走红势必引发代糖供求增长,原料价格陡增已成必然。据悉,目前赤藓糖醇的价格已超3万元/吨,较年初价格翻了一倍。

“甜味”=?“风味”

消费者想“鱼和熊掌兼得”的需求带动了无糖市场的繁荣。“无糖”“代糖”“0热量”成为影响人们选购食品时的关键词,市面上出现了以此为招牌的饮料、酸奶、零食等各类产品。

实际上,且不说是否存在百分之百完美的代糖,单就饮料本身而言,“甜”并不是饮料的全部。包括0糖(低糖)饮料在内的饮品,其风味是由食用香精、食糖、甜味剂、酸味剂等成分共同调配综合加工而成的。而当人们将过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hanguoa.com/lhgxz/7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