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及产品器官的形成,一方面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性,另一方面决定于外界环境条件。在生产上,要通过育种技术来获得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品种;同时,也要通过栽培技术及适宜的环境条件来控制生长发育,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主要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空气温度及土壤温度)、光照(光的组成、光照度及光周期)、水分(空气湿度及土壤湿度)、土壤(土壤肥力、物理性质及土壤溶液的反应)、空气(大气及土壤中空气的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毒气体的含量、风速及大气压)、生物条件(土壤微生物、杂质及病虫害等)。这些条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而对于生长发育的影响,往往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阳光充足,温度升高,土壤水分的蒸发及植物的蒸腾就会增加。但当茎叶生长繁茂以后,又会遮盖土壤表面,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同时也增加了地表层空气的湿度,从而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温度 在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中,以温度最为敏感。每一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温度的三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温度过低、过高都会给植物造成障碍,使生产受到损失。了解药用植物对温度适应的范围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是选择品种、安排生产季节、获得高产的重要依据。 (1)药用植物种类对温度的要求 根据药用植物种类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可以分为四类: ①耐寒的药用植物 如人参、细辛、百合、五味子、刺五加等,能耐-1~-2℃的低温。短期内可以忍耐-5~-10℃低温。同化作用最旺盛的温度为15~20℃。 ②半耐寒的药用植物 如板蓝根、白芷等,能耐短时间-1~-2℃低温,同化作用以17~20℃为最大。 ③喜温的药用植物 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都要求较高的温度,同化作用最适温度为20~30℃,而当温度在10~15℃以下时,授粉不良,引进落花,如颠茄、望江南等。 ④耐热的药用植物 如冬瓜、丝瓜、罗汉果等,它们在30℃左右的同化作用最高,个别植物在40℃的高温下仍能生长。 同一种药用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如种子发芽时,要求较高的温度,幼苗时期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往往比种子发芽时的低些,营养生长时期又较幼苗期稍高。到了生殖时期,要求充足的阳光及较高的温度。 (2)温周期和春化作用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是指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明显的一年四季之分。在进行药材生产时,可根据药用植物的物候期及当地的气候特点,确定播种期、栽培措施等。 除了适应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外,植物对温度的昼夜变化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地黄、白术、玄参、牛膝、党参、川芎等一些根茎类植物的地下贮藏器官在入秋后生长较快,这是由于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 春化作用是指由于低温所引起的植物发育上的影响。如当归、白芷、牛蒡、板蓝根等都需要经过一段低温春化,才能开花结籽。根据植物通过春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二大类:①萌动种子的低温春化,如荠菜、萝卜等。②绿体植物(在幼苗时期)的低温春化,如当归、白芷、牛蒡、菊花等。 春化作用是温带植物发育过程表现出来的特征。一般春化的温度范围为0~15℃,并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药材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春化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板蓝根秋季播种,或春季播种过早,当归、白芷秋季播种过早而幼苗过大,均会引起开花结籽,造成根部空心不能药用。 2、光照 (1)光照度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在植物生态学上通常根据植物对光的不同要求,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及耐阴植物三大类: ①阳性植物 是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如甘草、黄芪、白术、芍药、地黄、洋地黄、连翘、决明子、北沙参、红花、薄荷等。 ②阴性植物 是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比在强光下生长良好的植物。但这并不是说,阴性植物对光照度的要求是越弱越好,因为当光照过弱,达不到阴性植物的补偿点时,它也不能得到正常的生长,所以阴性植物要求较弱的光也仅仅是相对于阳性植物而言。阴性植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者生于密林内,如连钱草、人参、半夏、细辛、天南星、黄连等。 ③耐阴植物 是介于上两类之间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荫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如党参、黄精、肉桂、款冬、垂盆草等。 但是,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光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厚朴、杜仲等木本植物,幼苗期也需遮荫,怕强光。党参幼苗喜阴,成株则喜阳。黄连虽为阴性植物,生长不同阶段,耐阴程度都不同,幼苗期最耐阴,但栽后第四年则可除去遮荫物,在强光下生长,利于根部生长。一般情况下,植物在开花结实阶段或块茎等贮藏器官形成阶段,需要较多的养分,对光的要求也更高。了解植物对光照度的生态类型,在药用植物合理栽培、间作套种、引种驯化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2)光周期的作用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是指日照的长短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反应,是植物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到花芽分化、开花、结实、分枝习性,甚至一些地下贮藏器官如块根、块茎、鳞茎的形成也受光周期的影响。这里所谓的光周期,是指一天中日出至日落的理论日照时数,而不是实际有阳光的时数。前者与地区的纬度有关,后者则与降雨及云雾多少有关。纬度越高(北半球是越向北方)夏季日照越长,而冬季日照越短。 一般把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三类: ①长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是指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它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果它们所需要的临界日长时数不足,植物则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不能形成花芽。如牛蒡、凤仙花、除虫菊、红花等。 ②短日照植物 日照长度只有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或者说暗期超过一定时数才能开花。如菊花、龙胆等。 ③中间型植物 这类植物的开花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较小,只要其它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蒲公英。 了解植物对日照长度的生态类型,对于植物的引种工作极为重要。如短日照植物由南向北引种时,往往出现生长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短日照植物在由北向南引种时,则往往出现生育期缩短,发育提前。而长日照植物由南向北引种时,发育提前;由北向南引种时,则发育延迟,甚至不能开花。 3、水 栽培的药用植物除莲、泽泻、芡实等要求有一定的水层外,绝大多数植物主要靠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在土壤处在正常含水量的条件下,根系入土较深,在潮湿的土壤中,药用植物根系发育不发达,多分布在浅层土壤中,生长缓慢,特别是一些根茎类药用植物,常因此而发生病害,如延胡索、白术等的菌核等,大都是由于水分过多、湿度过大而引起的。 通常根据药用植物对水分的不同要求,分为旱生、水生、湿生、中生几类。 (1)旱生植物 在干旱环境中生长,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而仍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类植物。在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旱生植物的种类特别丰富。旱生植物中又可分为多浆液植物(仙人掌、芦荟、景天科的植物等)和少浆液植物(麻黄)和深根性植物。 (2)湿生植物 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抗旱能力最小的陆生植物。根据环境的特点还可以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弱光、大气潮湿)和阳性湿生植物(强光,土壤潮湿)两大类。前者如各种秋海棠、蕨类;后者如灯心草、半边莲、毛莨等。 (3)中生植物 是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陆上植物。大多数栽培药用植物属于此类型。 (4)水生植物 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又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如泽泻、莲、芡实等。 同一种药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引种栽培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掌握药用植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才能有效地制定灌溉排水措施。如川芎前期喜湿,后期喜干;薏苡开花结实期不能缺水等。 4、土壤 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称土壤肥力。土壤的这些条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水分多了,土壤的通气性就差,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而且容易流失;相反,土壤水分过少,又不能满足药用植物所需要的水分,同时由于好气菌活动强烈,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过快,也会造成养分不足。因此,在进行药材生产中,应综合分析土壤状况。 首先,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砂土可选择种植北沙参、阳春砂仁等植物。而一般根类或根茎类药用植物多喜在砂壤土或壤土种植。 各种药用植物对土壤酸碱度(pH)都有一定的要求。多数药用植物适于在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不过有些药用植物(如肉桂、萝芙木等)比较耐酸,有些药用植物(如枸杞、红花、甘草、金银花等)比较耐盐碱。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需要有营养保证,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锌、钼等养分,其中尤以氮、磷、钾的需要最多。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平衡施肥,同时重视农家肥的利用,以利改良土壤。 中国药材市场南昌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hanguoa.com/lhgtx/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专题最高实验室开启探秘科学真谛之旅
- 下一篇文章: 家庭常用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