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向上滑动阅览

天台四教儀原文

天台四教儀科判表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天台四教儀講錄

寅一、约部教明分二

“约部教明”又分卯一、判部收经,二、部中用教两科。

判定方等部所说经。

卯一、判部收经

次明方等部。净名等经,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阿含(鹿苑)之后,其“次”,渐教第二段,说“明方等部”,方等部属方等时,在化仪四教里属渐中。方等时所收的经,如“净名等经”,净名经即维摩诘经,维摩诘或毗摩罗诘,此云净名,故简称净名经。“等”指其他思益经、央掘摩罗经、金光明经等等,大乘经除华严、般若、法华、涅槃四部外,余皆收归方等部,故谓“判部收经”。湛然大师在法华文句记说:天台对方等教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八字,可以包含殆尽。

卯二、部中用教

方等部所用的化法四教,是“四教俱说”,藏、通、别、圆四教皆说。“藏为半字教,通别圆为满字教”,半、满出自涅槃经,涅槃经如来性品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儿子受教育,恐其用脑过度,和老师商量,孩子太小,不懂道理,先教他识字,别讲义理,谓“半字”,“满字教”不仅教文字,还要释义理。藏教属小乘教典,修行阶位顶多到三百由旬的化城,正好一半。通别圆注重在大乘法,通教虽有三乘,但正化菩萨、旁化二乘,属界内大乘佛法,对藏教言,通别圆皆满字教。“对半说满,故言对教”,对半字声闻人,说满字通别圆,谓“对教”,即对声闻人四教并谈,如涅槃经之长者子,长大自立,智慧开启,已能识字,再将教理一一说明,令其了解,便是对半说满,因此,方等时教理称为对教。这就是所谓“部中用教”。

寅二、约时味判分二

“时”,五时。“味”,五味。约时、味判定方等部教理属哪一时?哪一味?分两段,先约时,次约味。

卯一、约时

若约时,则食时。(第三时)以五时论,华严经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普照大地。今方等时以后的三时,便是日光普照大地的时间。日光普照大地,智者大师又约其义分作三阶段:一、食时,二、禺中时,三、日中时。以中国天干地支十二时辰算,食时是辰时,般若禺中时是巳时,法华、涅槃的日正当中是午时。方等时是食时,人受食的时间。依毗罗三昧经云:众生受食时间有四种:一、早起,早上是诸天食,天人受食时间。二、日中,日中之前是三世诸佛食,即佛受食时间。三、日西,太阳将下山前是畜生受食时间。四、日暮之后,戌、亥二时天黑了,是鬼神受食时间。这里“食时”,应该是指早起诸天食。但这时间无法完全确定,因天亮就算了,不过,在此应依人间受饮食时间说。国人吃三餐,“食时”指吃早餐时间,大约辰时,以今之钟点论,早上七点后,到八点五十九分五十九秒,这段时间是辰时,一般人用早餐的时间。我们不以寺庙论,佛寺丛林生活,有的天没亮就吃早饭了。

七点,太阳已高升,能普照大地,在普照大地的第一个阶段称食时,此约时间论。日光表大乘佛法,方等以后皆属大乘法,谓“食时”。

卯二、约味

若约味,则从酪出生酥。此从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

五味,前文已说过几次了,根据涅槃经所说,从牛出乳,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这是五味的相生次第。约五味言,方等时是第三,生酥味。

“此从九部出方等”,合法,以法义合比方。“九部”,指前之鹿苑阿含时,已讲过九部经了。“出方等”,出大乘佛法。意思是:先说声闻教法,令声闻根性者断惑证真,证偏真捏槃已,进一步修学大乘佛法,故举酪出生酥为喻。此约根机论浓淡,酪味淡,生酥浓,表显证小乘果位后,进而发菩提心,回小向大,学习菩萨道说大乘法,其义理教味比声闻教浓得多,所以,方等时属生酥味。

寅三、引经证成分二

引法华经信解品,证明成立方等部之教理。分卯一、正引经文,二、辨所领义两段。

正明所引证之经文。

卯一、正引经文

信解品云: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过是已后”,穷子历经二十年苦工,即经阿含时之教化,既已证果,长者、穷子之间“心相体信”,长者是父,穷子是子,此时,父子能互相体会信赖。先说子信父,穷子比喻声闻人,声闻人在阿含法会,听过声闻教法后,依法修行,断见思惑,乃至证阿罗汉果;在藏教里,他已真实证得果地,知道佛没虚妄欺骗,那么,大乘法中所说的菩萨道,应该可信,因此,相信方等时会上的大乘法,不生疑惑,便是子信父。父也信子,父喻佛,佛见声闻人既然能断惑证果,就没瞋恨心,闻大乘法,不会毁谤,且能生信,尤其证无漏圣果后,善根很利,可以回小向大,从此,佛就为声闻人说大乘法,便是父信子。子信父,父信子,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还是比喻,怎么入出无难呢?穷子刚回,住在工寮,经二十年锻炼,彼此很熟,长者偶尔也表露身分,要他进屋里参观或做些家事,“入”进长者宫殿。“出”离长者屋宅回到草庵。进出自然,没有困难。法义则声闻人证小乘果位,初果至四果,能见尊特身,即佛之胜应身;声闻习惯见劣应身,现在能见报身的初步境界,就是“入”,但平常见的还是劣应身,便是“出”。从此,不畏大乘法,相信修大乘法能成就菩萨道,故入出无难。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虽偶尔进入长者宫殿,但仍止宿草庵中。意思是声闻人虽闻大法,相信大乘佛法,知道有菩萨道,可令成佛,然自觉还是声闻,不敢接受自己是个菩萨,将来可以成佛,不敢动此念头,故其所止,犹在本处。

卯二、辨所领义

辨明这段经文是譬喻,表显声闻人所领解是何种意义。

此领何义?

这句须连接下文,先征问声闻人领解何种意义?

答:三藏之后,次说方等。已得道果,心相体信,闻骂不瞋,内怀惭愧,心渐淳淑。

这段就是辨明彼所领解之义。答云:经“三藏”教,即鹿苑时“之后”,其“次”佛为“说方等”大乘法,因舍利弗、目犍连等“已得道果”,证四果阿罗汉,既得圣果,相信佛说的法真正能得实益。“心相体信”,子信父,父信子,闻大乘法,如维摩经、思益经、央掘摩罗经里,弹呵小乘焦芽败种、自了汉等文字,“闻骂不瞋”,不动瞋恨心,因已断三界见思,不仅不瞋,且“内怀惭愧”,摩诃迦叶尊者在维摩经中,曾说:“我等何为永绝其根?”我怎么永久断掉大乘善根?我没有大乘菩萨的气慨!“于此大乘,已如败种”,说小乘焦芽败种,不是别人批评,摩诃迦叶自己就承认了。焦芽败种,指败坏的种子,无法萌芽。

书载:有位地主,许多佃农中,有一个很凶悍,几年不缴田租,收成又好,催缴无效。地主很生气,想收买某位佃农,告诉他:你每年不欠租金,因此,今年租金特别减半,但要为我办件事,我给你一包稗子,夜深,偷偷洒入隔壁的秧田,令其收成不好。(农耕者最怕田里长稗子,稗子和稻子长得很像,倘不拔除,必影响收成,但未长高不易分辨。)佃农不敢违抗地主,否则日子难过,拿着稗种心很不安,夫人问明原委,想个妙计,将稗子煮熟,外表分不出生熟,洒入田里,既可交差,也不会害了对方。

这就是败种。摩诃迦叶说:对大乘佛法言,我真是败种啊!“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闻大乘法,却没修学,该痛哭一番,哭声震三千大千世界。表其惭愧难过,自觉不如人。“心渐淳淑”,淳,老实纯良。淑,善良柔和。心渐至淳善柔和境界,在方等会上,闻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一一都能接受。此即渐教第二阶段──渐中方等时说竟。

丑三、渐末(般若)分三

般若时属渐末,渐教之第三段,仍约部教、约时味、引经证三小科,先说:

寅一、约部教

般若部教典,属化法四教的哪一类?

次说般若,转教、付财,融通、淘汰。

方等之后,其“次说般若”,般若说什么道理呢?“转教、付财,融通、淘汰”,八字,上两字是法,下两字是比喻。如转教是法,付财是比喻;融通是法,淘汰是比喻。“转教”,般若会上,释迦牟尼佛经常要声闻弟子,教初学菩萨大乘佛法,如大般若经、大品般若、摩诃般若、小品般若中,佛有时要须菩提,或舍利弗、富楼那、迦旃延,将佛的意思传达给初学菩萨,代佛教导初学菩萨学习大乘法,便是转教。转教用意为“付财”,何谓付财?这个譬喻仍出自法华经信解品,下文引经证时会提到。长者年纪大生病了,叫穷子当家办事,甚至管理家中财务,谓之“付财”。穷子虽处理大小事,但没贪心,因此,只转教、付财而已。

“融通、淘汰”,何谓融通?就是以般若空慧洗其执著疑情。声闻人虽知大乘法,我执已除,法执未尽,对于能断法执的空慧,还不能放下,“融通”是把所有法门,统统会归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都是大乘法。“淘汰”,淘,除坏留良,洗米称淘米,去除米中杂质,留下好的,谓淘汰。意即要声闻人破除所有执著,所谓般若三空:我空、法空、空空,能空我、法之空也空,才是究竟真空,这是般若部所讲之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hanguoa.com/lhgpz/7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