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相信很多來過和樂中醫的朋友都知道或者瞭解過王英武教授,王教授以精湛的醫術贏得了很多朋友的口碑和贊許。

王英武教授學術與臨床並重,在精研《黃帝內經》《傷寒論》《脾胃論》《溫病條辨》《醫宗金鑒》等中醫經典的同時,總結臨床經驗,在腸胃病、肝腎病、心腦血管病以及抑鬱病等方面,形成了完整有效的診療手段,尤其是在以寬胸利膈法治療肺癌的胸腔積液、以疏肝活血利水法治療肝硬化腹水、以益腎活血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以活血化瘀健脾補腎法治療慢性腎炎、以益氣化瘀法治療心肌梗塞、以痰濕辨證論治治療各型腫瘤、以疏肝和胃法治療慢性胃炎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本次醫案分享是王英武教授治療肺部結節、肝彌漫性病變,患者三診服方四十餘劑而諸症自除,後胸片提示肺部結節基本消除,收效令人滿意。

醫案整理:李樹根、葉棟華

羅某

男:59歲

初診時間:年4月17日

主訴:胸悶氣短咳嗽伴右脅下疼痛一月餘

現病史:

患者一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胸悶、呼吸氣短、咳嗽,伴右脅下疼痛,痰呈白色粘液狀,量多,無膿血腥臭痰、泡沫樣痰,無畏寒、肌肉關節酸痛,就診於當地社區門診(用藥不詳),經治療自述症狀無明顯改善,病情進一步加重,自覺胸悶加重,呼吸不暢,且咳嗽較前頻繁,咳痰增加,並有右脅下疼痛。

後至東莞市人民醫院檢查:胸部X-ray提示:雙上肺少許增殖灶,主動脈硬化,胸椎退行性變;B超提示:肝彌漫性病變;肝功能檢查基本正常。

現患者要求中醫治療,遂至本門診部就診。

刻下:口唇紫暗,面色青滯,胸悶氣短,咳嗽痰多,呼吸不暢,呈陣發性連聲咳,痰白色粘液狀,右脅下疼痛,納差,眠可,大便幹結,2-3日一行。

舌脈:舌紫暗苔白膩,脈弦細

診斷:胸痹(支飲)

證型:胸陽不振,肺失宣降,肝失疏泄,氣滯痰阻

治則:溫陽化飲,宣肺化痰,疏肝行氣,祛瘀散結

處方:

瓜蔞30薤白12法半夏12

枳實12桂枝12厚樸12

柴胡12白芍15陳皮12

茯苓15紫蘇子12白芥子12

青皮12香附12丹參15

椒目12川貝母12夏枯草15

水蛭10土元10葶藶子12

生薑10紅棗15炙甘草10

七劑,水煎服,早晚飯後服。

囑患者清淡飲食,忌食辛辣、油膩、煎炸、海鮮類等食物。

二診時間:年4月24日

服上方後,胸悶氣短,呼吸不暢較前好轉,咳嗽痰多、右脅下疼痛均減輕,精神改善,納眠尚可,大便改善。

舌脈:舌紫暗苔白稍膩,脈弦滑

證型:胸陽不振,肺失宣降,肝失疏泄,氣滯痰阻

治則:溫陽化飲,宣肺化痰,疏肝行氣,祛瘀散結

處方:

瓜蔞30薤白12法半夏12

枳實12桂枝12厚樸12

柴胡12白芍15陳皮12

茯苓15紫蘇子12白芥子12

青皮12香附12丹參15

椒目12夏枯草15水蛭10

土元10葶藶子12生薑10

紅棗15炙甘草10重樓15

半邊蓮15

二十付,服法如前。

三診時間:年5月15日

服藥後,患者胸悶、氣短、呼吸不暢較前明顯減輕,偶有咳嗽咳痰,右脅下疼痛緩解,精神可,納眠佳,二便尚調。

舌脈:舌稍暗苔白,脈弦滑

證型:胸陽不振,肺失宣降,肝失疏泄,氣滯痰阻

治則:溫陽化飲,宣肺化痰,疏肝行氣,祛瘀散結

處方:

瓜蔞30薤白12法半夏12

枳實12桂枝12厚樸12

陳皮12茯苓15紫蘇子12

白芥子12青皮12香附12

丹參15椒目12夏枯草15

水蛭10川貝母12土元12

重樓15半邊蓮15白花蛇舌草30

杏仁12生薑10炙甘草10

二十付,服法如前。

四診時間:年6月14日

服藥後,胸悶、氣短、呼吸不暢悉數緩解,偶有咳嗽咳痰,右脅下偶有疼痛,精神可,納眠佳,二便調。

舌脈:舌稍暗苔白,脈弦

證型:氣滯痰阻夾瘀

治則:疏肝解鬱,行氣化痰,活血化瘀

處方:

柴胡12香附12陳皮12

枳殼12川芎12白芍15

炙甘草12丹參15川貝母12

杏仁12紫菀12百部12

炮薑10重樓20半邊蓮20

白花蛇舌草30土元12三七10

三棱12莪術12蒲黃12(包煎)

五靈脂12

二十劑,服法如前

藥後已無胸悶、氣短,咳嗽愈,偶有右脅下疼痛不適,納眠佳,二便調。囑咐繼服上方十付。

患者於年6月22日至東莞市人民醫院檢查:輔查:胸部X-ray提示:右第5前肋重疊處結節樣影,考慮乳頭影,待排肺結節;B超提示:肝實質回聲增粗;肝功能檢查基本正常。

︱按語:

患者以“胸悶氣短咳嗽”為主要症狀,伴右脅下疼痛,患者初來見其咳嗽不斷,易誤以“咳嗽”論治,其實不然,患者胸悶、氣短、咳嗽,呼吸不暢明顯,伴右脅下疼痛,餘以“胸痹(支飲)”。

論治:患者胸陽不振,肺失宣降,氣滯痰阻,故而胸悶氣短,呼吸不暢;痰飲為有形之邪、為陰邪,鬱久痰凝,氣機受阻,肺失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功能,則咳嗽頻發,因此痰飲已成,氣機運行進一步受阻,又加劇胸陽不振、肺失宣降,互為因果;其氣滯痰阻日久,氣血運行不暢,久而成瘀,故其舌質紫暗。

綜上而論,其證型為:胸陽不振,肺失宣降,肝失疏泄,氣滯痰阻。

思之,治以溫陽化飲,宣肺化痰,疏肝行氣,祛瘀散結,佐以活血化瘀,擬“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合四逆散”合方加減,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通陽散結,祛痰寬胸,則痰濕之邪自除;其胸陽不振,水飲內停而成支飲,故以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中水氣;四逆散行氣解鬱,通暢氣機,以助行氣化痰除濕。

患者三診服方四十餘劑而諸症自除,後胸片提示肺部結節基本消除,收效令人滿意。

四診為著重處理“肝彌漫性病變”情況,其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而見此之症,治以疏肝行氣,活血化瘀,佐以軟堅散結,後B超提示肝實質回聲增粗,提示肝臟病變明顯改善,結果令人滿意。

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治疾病的核心,此病案以“胸痹(支飲)”論治,不拘泥於與現代醫學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相比較,胸痹(支飲)不等同於冠心病、心肌梗塞;痰濕內蘊引起咳嗽為標,本在胸陽不振,肺失宣降,肝失疏泄,氣滯痰阻。

願以此醫案,吾道共勉,回歸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

(本醫案分享用藥僅供參考交流使用,切勿照搬使用,請在醫師辨證指導下再處方用藥)

附病人相關檢查前後對比:

治療前胸片:

治療前B超:

治療後胸片:

治療後B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hanguoa.com/lhgjj/7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