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石壁

内心无喘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

睡觉与修行

从禅宗的角度来说,要求坐禅的质量,所以是不提倡“坐睡”的。因为一个人习惯了之后,一坐下就会睡觉。

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坐睡可以培养人建立好的睡觉习惯。因为坐着睡脉不会往两边倒,乃至他自己也能知道内在气的流动。然后,再接下去就叫“睡觉(jue)”,他坐在那里,心里明明历历能觉察到。

所以还是可以辩证地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年纪大的人,往那儿一坐就睡觉,这样养成了习惯就不太好;但年轻人如果能改一改睡觉的方式,坐着睡,气脉不压着,对于改善气血的运行,还是有好处的。

很多老修行,像我师父他老人家一辈子大多数时间都是不倒单的,还有桂仑老法师也是一辈子不倒单的。往上像阿难尊者,祂证罗汉果位的一个缘分就是,因太精进身体疲劳至极,但是心还在用功,所以倒下休息时,头还没沾到枕头就证得阿罗汉果了。从此尊者就一直肋不沾席。

古代的修行人之所以强调肋不沾席,实际上就是关系到气脉的问题。

虽然佛教到一定高度时是讲中脉的,但是在人天乘的时候,特别是修小乘的时候,气脉内在的运行就是他自我的一种转化。四大调顺了就更容易空四大,四大不调了之后,四大就会凸显出来,越发得不好控制。所以修行叫“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我们健康的时候很容易做到无我,但四大不调顺的时候,四大就会像石头硌在那边,你很难无我。

像年轻人,当你训练到晚上可以坐在那里睡的时候,有一个好处就是气血的运行不会跑偏,会在正轨上。有了这个初步的基本功之后,身体越来越好,气脉越来越好,你的精气神也会越来越好。但佛教又不提倡精气神。因为佛教知道我执是轮回之因,所以要破这种执着,要提升觉照力、观照力。

像现在春天来了,阳气越来越提升,生命力越来越旺盛,我们人要怎么样自我消化?实际上就要去调整内心。内心无染,没有贪嗔痴的负能量,念头是在觉照力上的,人就不容易起七情六欲。这方面不起的话,他的大脑的脑垂体会比较平稳,脑垂体的分泌也会比较中性。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修行的觉照越来越强大之后,他能够去体察幽微,能够从根本上去掌握这个开关。所以我们佛教里讲什么叫入定,有一个前提就是“心如石壁,内心无喘”,这样定就会现前。

特别像文殊菩萨修的是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定已经不是建构在肉体的精气神的基础上了。我们看《楞严经》第一卷里,阿难尊者七处征心,佛陀都一一否定,你刚读到这里会觉得很奇怪,“阿难尊者讲的句句都有道理,为什么佛陀不认可呢?”实际上这第一卷就是为了显发真心。《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要你一住,它其实就成了一个投影源。

所以《楞严经》第二卷就讲到四大的性空。“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每一大在究竟上都是趋于性空的。四大的任何一大都像一个投影源,这个投影源最后你探究上去,追求它本质的时候,都是显而无自性的。地水火风都是如此,究其根源,地大性空、水大性空、火大性空、风大性空。

文殊菩萨化现的贫女所开示的“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这里面实际上就是带着祂的首楞严大智在说的。

所以修行人睡觉,是进入心性的休息状态。无我执,无我见,始终保持一种觉照。这个保持着的觉照力苏醒了,就叫法身慧命苏醒了。这才是修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hanguoa.com/lhgyf/7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