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定弘非常的荣幸,第一次来到圆明寺为大家讲解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圆明寺是我去年剃度出家的道场,在座可能有不少的法师、大德、居士曾经来过观礼,我出家的时候师父畅公老和尚为我起一个法名叫做定弘,就是要求我一定要弘法利生。我觉得使命很艰巨,而看到四众同修对佛法这样的热情,这样来好学,对定弘非常支持,我觉得非常感动。今天第一次登座讲经,就这么多同修来庄严道场,这是令我非常感动。我自己德行学问都很浅,我学讲经目的其实主要是为了自己能够通过深入的学习,自己能够不要退转,对大众有没有利益,自己并不敢去想太多。教学相长,自己通过经教的学习,确实自己受益是最多的。所以我在台上讲经都是这样的心态,自己是学生,台下的才是真正的老师,老师来监督学生学佛法,不可以退步,一定要认真。因为如果不认真的话,上了台就下不了台,所以我很感恩大家这样来监督我。

  我们开讲之前,首先要向大家报告一下什么是佛教,我们首先要认识佛教。可能在座有些同修是老修行,也很多同修可能是初学的,无论是初学还是老修,可能对什么是佛教未必有很深入的思考,觉得佛法好,我们要好好修学,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好好学可以出三界、出轮回,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认识当然没错,但是有更加基本的认识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是入门,很重要。如果是认识错误的话,一开始错了,一直错到底,学佛可能学了几十年,都未必能够真正得到利益。所以我们一开始首先要认识佛教。

  什么是佛教?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就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个定义就非常完善了。教育的人是释迦牟尼佛,要知道他是个人,不是宗教里面讲的神,他确确实实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位王子,他因为看到有生老病死的苦恼,所以觉悟到应该要求解脱之道。而他知道,人之所以有苦,是因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想错了,看错了,所以就会想错、做错,这样就会有错误的后果,那个后果就是苦恼,佛法里面讲是惑业苦。惑就是迷惑,你想错、你看错,这个是迷惑,迷惑就会造业,造业就是做错了,做错就必然要承担这个错误的后果,这个果就是苦。所以要离苦得乐必须要觉悟,觉悟什么?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里面讲的术语叫做诸法实相。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宇宙人生的现象,这个叫诸法。实相就是真实的现象,真实的道理,我们要认识,这样我们就不会做错,这样我们才能够离开苦恼,得到究竟圆满的快乐。

  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了求这一种真相,出家,他舍离了王位,他要求解脱之道。经过六年的苦行,经过十二年的参学。当时印度是宗教之国,经上面记载有九十六种外道,就是九十六种宗教,这些宗教的人士,都是有道德、有学问、有功夫的人,很多人他们入禅定,能够上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释迦牟尼佛跟这些宗教师学习,学了十二年,但是最后还是有几个问题还没能解决。什么问题?他可以入定,看到有六道轮回,看到有天道,下面有三恶道,他觉得还没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六道是怎么来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六道?第三个问题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问题所有宗教师都解决不了。于是他自己去到恒河边大树下入定,这棵树之后就叫做菩提树,因为他在这个树下悟道的。

  所以他当时入更深的禅定,当时世间这些宗教师可以入到四禅八定,这个是最高的,到了无色界天。释迦牟尼佛入更深的禅定,他就突然突破了无明,彻底开悟,他晚上看到明星一闪就开悟了,无明就断尽了,这个时候我们叫他大彻大悟,成佛了。成佛是什么意思?就是成就圆满究竟的智慧,世出世间一切的现象,他无一不明了,所有的道理他都明白,一般宗教所赞叹神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全部得到,成佛了。成佛之后,他非常感叹,你看《华严经》上面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讲了一句话,他说,「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他叹奇真是奇妙,奇妙什么?原来一切众生,包括在座的各位,包括六道所有众生,连这些蚂蚁、昆虫、蟑螂、老鼠都包括在内,全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本来就是佛,你本来跟如来的智慧、德能、相好一模一样,一点都不差过他,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个样子?照一下镜子,怎么看都不像尊佛,原因在哪里?

  佛为我们一语道破,原来我们众生有妄想、有执着,中间还有个分别,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不能够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这里讲的是证得,不是说得。得是什么?你原来没有的,现在你得到了,这叫做得。你原来就有,现在叫你证明出来了,你确实是有,这叫证得。换句话说,你现在虽然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现在虽然是迷惑颠倒的凡夫,但是,你还是有圆圆满满的如来智慧德相。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是一尊佛,圆圆满满,佛性一点都不减失,只不过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而已,自己看不到自己是佛,也看不到众生本来是佛,因此在这个迷惑颠倒里面,就会有种种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行为,佛法叫做烦恼。这些烦恼本来没有的,佛性、如来智慧德相本来有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来你是觉悟的,本来是佛,你本来有的,一点都不比释迦牟尼佛差,不比阿弥陀佛差。那些烦恼、造业,我们讲业障本来没有,本觉本有;不觉,不觉悟,这些烦恼本来没有的,没有的当然可以去除,是不?所以你要有信心,不要觉得我们烦恼很重,业障很重,成佛,别说成佛,成个阿罗汉都很难,这是你没有自信心。释迦牟尼佛就是告诉我们,首先要建立自信心,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有这些佛性,当然能够恢复;本来没的烦恼,当然可以去除、断除。

  所以释迦牟尼佛证道之后四十九年,他十九岁出家,三十岁证道,一直到七十九岁入涅盘,这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目的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恢复我们本有的佛性,能够成佛。这是《法华经》里面讲的,释迦牟尼佛和三世诸佛都是一样,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因缘?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本来就是佛,所以佛讲的八万四千种法门,无非就是教我们怎样成佛的。这个教育是至善圆满的教育,世间一切教育都没有这么圆满,为什么?他不能教你成佛,唯有佛陀的教育教你如何成佛。所以我们定义佛教它不是宗教,宗教里面讲神、讲上帝,我们是所谓上帝的儿女,基督教、天主教都这样讲,上帝是我们的天父,这个跟佛教也不矛盾。所以我在国际上,包括刚刚举行的,在泰国,我参加的世界宗教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十八位大使参加,中国的中国佛协副会长也来参加。我在大会上发言,我就特别提到,佛教它是教育,它跟一切宗教都没有矛盾,为什么?因为佛教里面的关系,释迦牟尼佛跟我们是师生关系,所以我们从称呼可以看到,我们称呼释迦牟尼佛叫做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就是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三宝弟子,弟子就是学生,我们不就是师生关系?宗教里面不是讲师生关系,它讲父子关系,天父,我们是神的儿女。你看父子跟师生它不矛盾,好像现在小孩子上学,他有爸爸妈妈,他也有老师,他有师生关系,也有父子关系,没有矛盾。而且亲师要配合,天父应该劝导儿女好好尊师重道,老师应该好好劝导这些学生好好孝顺父母,这个相辅相成没有矛盾,所以佛教可以跟一切宗教和谐相处。你要跟大家讲清楚,大家会觉得他不会排斥你。好像基督教有些人他就误解,一讲到佛教,这是魔鬼教,全部搞错了。所以这个一定要跟他讲清楚,也不怪他,没有人跟他讲清楚,他有这个误解当然很自然。

  所以我们佛教徒有这个责任,把什么是佛教讲清楚,这个是教育,不是宗教。但是佛门里面也讲宗教,这个宗是特别讲禅宗,教是讲教下,宗门教下,它这个宗教的意思跟我们一般人理解的不一样。宗门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要你明心见性,不需要学教,这个根器很高;教下是我们要学经教,要认真去深入释迦牟尼佛的教典,我们慢慢觉悟。这两种方法不相同。还有我们看到佛教里面的称呼,好像和尚是什么意思?和尚叫做亲教师,这个是古印度的文字,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亲教师,就是他亲自教导你的老师,叫做和尚。好像我们畅怀老法师,他就是我们和尚,在圆明寺他来主持教务,是他来开班教学,他聘请老师来教。我们算是什么?他请来教学的,我是他的弟子,是他的学生,现在在他的领导下,为大家讲学,开班。和尚好像一个学校里面的校长,我们是教员,是这样的关系。还有在寺院里面,一般都有阿阇黎,阿阇黎的意思,特别受戒的时候,都有阿阇黎。阿阇黎的意思就是轨范师,轨范的意思就是,他教你行持,教你怎样去做这些规矩,这个是轨范师。首座,这个是寺院里面讲的三大执事之一,首座是什么意思?用我们现在的学校里面的术语,他是教务长,主持教务的,他制定教学的课程。所以古时候的寺院其实都是学校,中国的佛教很特别,在唐朝的时候,「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是把丛林的制度兴起来。丛林就是什么意思?佛教的大学。以前在古印度那时,那个学制好像私塾教学,老师、师父带学生这样,师父带徒弟这样,三、五个也好,十多个二十个也好,这样带出来。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在唐朝为什么这么兴盛,这个丛林制度很重要。这个就是有规模的、有系统的这样一个教育的场所,这个是丛林制度,这个对中国佛教的大兴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现在想要将中国的佛教复兴起来,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丛林就是办学的机构,每个丛林里面,你看有主持教学的,有主持行政事务的,所谓一百零八单执事,这个是分门别类的工作部门不同。每一个宗,如果是大丛林的话,它都会有一个讲堂,所以你来这里参学,想到哪个宗派那里去学,你就去那个讲堂。譬如说这个讲堂专门讲《华严经》的,你就去听《华严经》,你喜欢听就听;那里是专门讲《法华经》的,你喜欢听《法华经》,你去那里,每一个讲堂它有不同。大丛林它是,中国有十大宗,它都有这些讲堂。所以,古时候大丛林都是千人以上的,就是佛教大学。还有维那这个称呼,维那是什么?我们讲训导。还有是监院,监院就是我们讲当家师,当家师就是搞总务。你看好像学校里面,有教务、有总务、训导,校长是和尚。所以从这些执事的名号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中国的寺院确实是办教育的道场、场所,这个道场我们知道,有道的场才叫道场。如果场没有道,它不办学,没有修行,这就不叫做道场。所以,这些常识我们必须要知道,那就不会对佛教有误解了。

  当前佛教存在有六种形式,这个是我们客观看到的。第一种是传统的佛教,传统的佛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办的教育,你看释迦牟尼佛他成道之后做什么?每天就在那里讲经教学,经上讲二时讲经。古印度的时,一个时辰等于我们现在四个小时,中国古代是一个时辰等于我们两个小时,印度那个更大,是四个小时,所以昼三时,夜三时,总共一天六时,就是二十四个小时。释迦牟尼佛二时讲经,两个时辰讲经,就是现在讲的八个小时,这个全职教学,八个小时上班。他教学的形式很活泼,他没有固定的讲堂,他是怎样?恒河边、大树下、耆阇崛山中、或者是祇园精舍,什么地方有缘,他就在哪里教,非常活泼。阿难尊者在旁边听了之后,就记在脑里面,释迦牟尼佛走了以后,他就会集出来,就将这些经典整理出来。所以经典其实就是什么?释迦牟尼佛当时开大会讲学的时候的会议纪要,记录下来的。所以里面你看,每一部经里面都有六种成就,一时,佛在某地方,有多少众,多少人听经,这些六种成就就是,好像我们现在记录,会议记录一样,时间、地点、人物都要记得清清楚楚,这个就是经典。

  所以,释迦牟尼佛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教育,而且他教育是义务教育,不收学费的。只要有人来听,他就很开心、很欢喜来教你,一人来学他就教一个人,十个人他就教十个人,我们这部《无量寿经》你看到,两万人来听经,他两万人照样是这样教。释迦牟尼佛也是神通广大,以前没有这些麦克风,他在耆阇崛山中,在荒山野岭里面讲这部经,两万人来听经,没麦克风没音响行不行?行,释迦牟尼佛讲的声音,谁听都好像在他耳边讲一样,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的能力很高,科技都不够他厉害。所以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如果为他评一个职称,他应该叫做什么身分?是社会的多元文化义务教育工作者,这样给他评一个职称就合适了。这个社会是多元文化,你看印度那时是九十六种宗教,这叫做多元文化。现在我们的社会也是多元文化,释迦牟尼佛做义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学他。所以我出家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学释迦牟尼佛,做一个义务教育的工作者,这是专职做教育的,不收一分钱学费。你看孔子教学都收一点点,我们讲「束修之礼」,束修是你去拜师的时候,拿两串干肉叫束修,束修之礼拜师的,当然收的不算多。释迦牟尼佛连束修都不收你的,你只要想来听,无论你是什么阶层的人,平等教学,真是孔子所讲的「有教无类」。

  这个是传统的佛教,我们想要真正将佛教复兴起来,必须要回归到传统佛教,要办教育。如果不办教育,只是搞一些宗教的仪式,譬如说做法事、经忏这些,当然不是说不好,但是如果大家做的时候道理不明白,这些仪式搞到最后变成一种迷信,这就是对佛教就会有曲解。而社会当中那些知识分子他就会批评,你看,你们佛教搞这些乌烟瘴气的东西,搞迷信,宗教人士说我们在崇拜偶像,完全都搞错了。我们佛殿里面是有这些像,佛像是什么?是我们老师的像,我们尊师重道,三千年后我们都不会忘记老师,所以供释迦牟尼佛的像,知恩报恩,返本报始,这个培养我们厚道的心,诚敬的心,这是学道的关键。还有一层意思,看见这个佛像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他是过来人,他告诉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好像他一样成佛,我们就要直下承当,我们都要来作佛,这样才能够对得起我们的老师。

  我们不是拜偶像,如果是说我们拜偶像,我们不敢说学像他一样,我们成不了佛。宗教里面其实他们讲的拜的神是至高无上无可超越的,你不可能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上帝,不可能。你都可以成上帝吗?不行,上帝只有一个,我们只能够做上帝的儿女。佛陀的教育不是这样说,每一个众生都可以成佛,而且释迦牟尼佛希望你青出于蓝胜于蓝,你超过他。好像阿弥陀佛,我们读这部《无量寿经》就知道,当时他因地上还是做一个凡夫的时候,他就发愿将来他成佛的时候超过一切诸佛,这个愿大。他的老师叫做世间自在王佛,赞叹他,绝对不会说,你竟然说超过我们,他不会这样想。他赞叹、他鼓励,帮助法藏比丘,法藏就是阿弥陀佛前身,帮助他成就阿弥陀佛。所以,这个教育里面确确实实它不会有崇拜偶像,甚至连崇拜神明都没有,是非常开明的教育,开放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佛。

  第二种佛教的形式是宗教的佛教,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仪式,宗教仪式,这些仪式、这些法事是变了体的宗教。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估计应该是唐朝的时候,唐朝我们知道有安史之乱,唐玄宗前面的半生都很好,励精图治,后来自从有了杨贵妃之后,就不行了,就从此君王不早朝,朝廷大事都不理了,结果就有安史之乱,安禄山造反,后来好在有郭子仪平定内乱,才保存唐朝的基业。因为这种内乱很多军民死难,所以唐朝的皇帝就在每一个主战场,就去做这些我们讲追悼会,请什么人来做?请出家人,超度这些死难的军民,超度他们往生善道,用我们现在来说追悼会一样。因为皇帝提倡这样做,民间也跟着这样做,一直做到现在,一千年。所以很兴盛,每一个寺院道场,都要做这些经忏佛事,都要超度这些死人,我们知道它的来由在哪里。所以这些历史我们明白,佛教本来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从来没说带人做一场水陆法会,从来不会说搞一场经忏佛事,不会的。这些都是后来的中国祖师大德,根据佛经的道理编辑整理出来的法事法本。释迦牟尼佛当时只是讲经,只是教育,什么都不做,不做其它事。

  第三种形式是学术的佛教,这些主要是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里面,将佛经做为学术研究的对象,研究隋唐的佛教史,研究《华严经》里面的哲学道理,这些这样的属于学术。你可以写论文,可以拿博士学位,可以做教授,但是未必成得了佛,你未必能够断得了烦恼,你未必能够出得了三界。所以只是搞学术的佛教,这些只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所以这个我们也要知道。刚才我跟畅公一起过来圆明寺的路上,师父跟我讲起说以前倓虚老法师,在香港建了一个华南学佛院,很多人都搞错了,以为是华南佛学院,后来我们畅公师父说,不是佛学院,是学佛院。我一听拍手,倓虚老法师果然真是大德,他讲学佛院这个词,比佛学院要好。搞佛学可能变成学术研究,现在很多佛学院是这样的;学佛院就不同,学佛是什么?学到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这个叫学佛,学作佛的,我们的目标是成佛,这个学佛院是培养佛的,所以这个是倓虚老法师的高见,果然真是天台宗四十四代传人。我们畅公师父接收倓老的天台精舍、中华佛教图书馆这些道场,也都提倡学佛。你看我们畅公师父讲,他跟大家讲的时候,有什么人提问他回答问题,他说是学佛答问。人家是佛学问答,他是学佛答问,不同。他不是搞佛学这么简单,要学佛,所以我们这些讲座,我们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你们来听经闻法,为了什么来的?不是为了搞佛学,要学佛,希望能够成佛,这样我们就不在这里浪费时间。如果是搞学术,我就不会辞职,因为我原来在大学教书,我本来就搞学术,搞学术说老实话,不够这个有意思,这个味道浓。学佛能够真正使你得到人生最高享受。我跟净空老法师学佛二十年,老人家提倡,告诉我们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现在体验到一点点了。

  所以我当时辞职的时候,昆士兰大学,我在商学院教金融,那时候我的院长特别找我谈话,他劝我可不可以不辞职,因为他对我的期望很大。我是我们学院最年轻的教授,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拿奖,又是我们昆士兰大学优秀的学术研究人材之类的,然后每年都在国际的学术会议上面拿一些什么最佳论文奖等等。他很器重我,他说你可不可以不辞职,他怕我可能一下头脑发热,所以就辞职。我跟他说,这个我都想好了,我也跟他讲不明白,因为他是澳洲人,西人,他根本没佛学的常识。我就说,走这条路我觉得很幸福快乐,所以我要走这条路。他就说这样,我将你的教授职位保留一年,你在一年之内,如果你后悔了,你回来还有机会。他怕我可能一下头脑发热,我就很感谢他。你看现在六年了,不但不回去,我还出家了。所以古大德讲,世味哪有法味浓,尝到一点点法的味道,世间的那些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味道,根本不是味道。所以现在别说叫我回去做教授,你给个总统给我做我都不做。释迦牟尼佛当时,你看王位都不要了,出家要去做一个苦行僧,为什么?那里面味道很浓,世间人不明白,没有尝到这个味道,所以他不理解。尝到一点点之后,真是九牛都拉不回去。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法喜充满,学佛一定要有法喜,你没有法喜,学佛就不会有动力。所以我们学佛人,首先第一个,脸上一看,欢天喜地,笑容满面,这个学佛学得对了;如果学着学着,学到苦瓜一样的脸,那就要反省反省,有问题了,法喜没尝到。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真正学得如理如法,你就会有法喜。人有欢喜心身体就健康,我们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你工作量很大,别人说你很辛苦,但是你自己不觉得累。好像我现在其实工作量比以前在大学教书的时候大得多,我以前做教授一个学期教三十九个小时,一个礼拜上两堂课,六个小时。另外一年有四个月的假期,寒假加暑假,暑假三个月,寒假一个月。而且平时可以不用上班,你回学校教书,反正你上的两堂课一定要去,其它时间由你自己安排,所以工作量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大。现在你看我一个礼拜一般来讲,讲课一般来讲不会低于十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一个星期二十二个小时;原来是六个小时。而且现在是没有礼拜六,没有礼拜天,没有寒暑假,天天都要讲。别人觉得很奇怪,不学佛的人很难理解,你又没有工资,又没有奖金,又没有什么酬金,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你乐此不疲,这么用功,这么努力?他不明白,这里面有乐趣。所以我们真正深入佛教的经典,明白佛陀的教育之后,你的法喜就出来,不用人监督你,你自己就会努力精进。

  第四种形式是企业的佛教,现在确实出现新潮的,将佛教事业办成企业,甚至还有什么?国际连锁的,这个山头跟那个山头全部连锁的,这些是企业的佛教,这些现在我们都看到了。还可以赚不少钱,经忏佛事赚钱,一堂佛事多少钱明码实价,企业佛教。还有旅游的佛教,在大陆很多,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开一块地,政府也很支持,为什么?给一块地给你,你去建寺院,建好之后就有很多观光游客来了,增加旅游收入,财政的收入也都增加,所以这个双赢的,出家人又赚到钱,政府也收到了税收,旅游佛教。当然这些对社会也没有什么害处,如果好好利用也可以有益,譬如说旅游,可以机会教育,游客来到寺院观光了,向导应该懂得佛教,懂得这些道理,他就可以介绍,佛教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来的,观世音菩萨代表什么意思,代表大慈大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地藏王菩萨教我们孝亲尊师,这些教育机会教育,观光游客来这里游一圈等于上一堂课,也是好。如果这些向导,旅游的导游不懂得讲的话就很麻烦,浪费机会,甚至有些完全讲错了。我也听到,有时候我到中国大陆寺院去观光、去参拜,看见人家讲这个观音娘娘你去拜她,你求子,你丢一块银币在这里,你就可以求到,你放多少钱就有多少,求得多少,有明码实价的。我一听觉得很难过,将人家观世音菩萨当成什么?所以这些是他完全不懂佛教的常识,就浪费了这个大好机会,甚至误导众生,这个不好。第六种最麻烦了,邪教,打着佛教的招牌,去追求、去贪取骗取自己的名闻利养,欺骗善良的信众,这些邪教就是有害于社会。

  所以佛教六种形式现在都有,我们要看清楚,自己要选择好我要学哪一种。我自己本人就是学第一种传统的佛教,就是教育。所以我出家,我是不做经忏佛事,我不搞宗教仪式,我也不去大学里面搞这些学术研究,我当然不会办企业,也不会去办旅游。邪教我们更加要反对,反对不需要去打击,要怎样?好像中医里面讲扶正驱邪,你将正的法扶起来了,正法能够高显,邪教没它的市场了。为什么会现在有邪教出现?因为人们没学到正法,所以他就会盲目迷信。我在国际上跟其它宗教人士讲起这个道理,也是一样。好像伊斯兰教,很多人认为伊斯兰教是邪教,是极端的所谓恐怖主义的教,完全理解错误。我站出来为伊斯兰教讲话。伊斯兰教,我以前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的博士生导师就是伊斯兰教徒,非常好的人,他就专门学《古兰经》。他告诉我,伊斯兰的意思,英文Islam,和平的意思,怎么可能说搞恐怖主义?你看《古兰经》里面每一章开头都讲真主是最仁慈的,英文是Allahismostmerciful,最仁慈的真主阿拉。仁慈的真主怎么会搞恐怖主义?怎么可能会杀人?为什么会有这些极端分子出现?因为你们这些伊斯兰教的教士,没有将伊斯兰教教义讲清楚,所以大家误解,大家受蒙骗。其实当然每一个宗教都有这个问题,我们佛教何尝不是这样。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一定要扶正驱邪,将正法宣扬开来,大家明白了,自己就知道鉴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所以这个简单介绍佛教六种形式。

  佛教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简单来说是破迷开悟,把迷惑颠倒破除,开启觉悟。在佛教里面有一个术语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是一句梵文,意思是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阿是无,耨多罗是上,三是正,藐是等,三是正,菩提是觉,所以一个字一个字翻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我们不翻出来,要用原来的梵文?这个是尊重,因为这句术语是佛陀教育最高目标,我们尊重它,所以用梵文原音的音译,然后解释。这里分三个觉悟的层次,无上正等正觉,这种觉悟最高的,是佛的觉悟。第一个觉悟是什么?正觉,正觉是当我们断了见思烦恼,《华严经》说我们放下执着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你就得到正觉。正等正觉,是继续努力,你将尘沙烦恼放下,《华严经》里面讲的分别,一切法都没有分别了,一味,没有分别,这个是菩萨的果位。再继续努力,将起心动念都放下了,佛教里面说无明烦恼放下了,《华严经》讲的妄想放下了,这个就成佛了。所以佛教里面阿罗汉、菩萨、佛,等于是三个学位的名称,好像现在大学里面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最高学位了。佛陀教育里面也有三个学位,佛好像是博士,最高学位,硕士学位是菩萨,学士是阿罗汉,这个是看你自己证得的境界,从你断烦恼的功夫来看,来分别这三个学位。

  既然是教育,人人平等,所以人人都可以拿到这个学位,它没有种族的分别,男女老少,没有年龄的区别,也不分宗教。你譬如说伊斯兰教徒,他如果放下了见思烦恼,他证得正觉了,佛教里面就送一个学位给他,阿罗汉,伊斯兰教里面的阿罗汉;天主教一个神父,如果是放下了尘沙烦恼,证得正等正觉,我们送一个学位给他,他是菩萨,神父菩萨。基督教里面如果一个牧师,他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也送一个学位,佛,牧师佛。所以佛菩萨学位人人都可以拿得到,不分你什么身分,不分你什么宗教,不分你的种族,人人可得,所以个个都应该来学佛。觉悟谁都不可以缺少,无论你是什么人,都要觉悟。

  当然觉悟的方法非常多,佛法里面讲的是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个八万四千种也是概括来讲的,其实真正分开来讲是无量法门。我们古时候的祖师大德为我们分十个宗,就是将八万四千法门分成十大类,十个宗派,这宗是从我们修行的方法来讲,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最后的目标也都是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简单将十宗的名目跟大家介绍,很多这些宗现在已经衰没了,有一些宗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学习。第一个俱舍宗,第二是成实宗,这两个主要是讲小乘的,以小乘教典为主。大乘八大宗,律宗是持戒为主,持戒得定,得定开智能。天台宗这是我们畅公师父跟倓虚老法师,倓老就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天台宗以《法华经》修学为主,立一心三观,这个修学天台止观的。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又叫贤首宗,贤首大师唐朝的华严宗第三祖,因为他太出名了,集大成,所以也都以他的名号为宗的名号,贤首宗。法相宗,我们一般讲唯识宗,这个是唐朝慈恩大师(窥基大师)他创立的,讲万法唯识。三论宗,这个学的人比较少一点,三论宗。密宗这个在藏地、蒙古这些地区比较多,当然汉族汉地也有汉文,云南这些地区很多,他们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修学宗旨,跟什么相应?跟佛相应。你看所有的宗都为了教你成佛的,身口意与佛相应。

  净土宗是我自己本人所修学的,净土宗在我们中国地区是最广泛,学的人最多。这个也是释迦牟尼佛曾经预言过,释迦牟尼佛说,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正法是佛在世到灭度五百年,有些人讲一千年,你只要能够持戒,你就能够得定,你就能够开智慧,就能够成正果,这个就是戒律成就。像法时期以禅定成就,你就是靠持戒都很难得定,一定要加上修禅定,禅定的目的是为了开智慧。佛教流入中国刚刚是佛灭度一千年左右,当时禅宗大兴,原因就在这里,因为那时候禅宗根性的人特别多。一千年之后,这个像法时期一千年,总共一千五百年或者二千年之后,就入末法时期,法就比较衰弱,众生的根性比较差,业障比较重,烦恼就很难伏断了。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一万年要以净土成就,真正我们这一生想要成佛,都要靠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之后,你就能够不退成佛,一定成佛的。所以现在我们看到末法时期,是净土根性的人非常多,包括我自己一样,我是属于净宗根性的。为什么?持戒我不行,持戒精严我们达不到,修禅定得不到定,妄念非常多,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我们还有把握,所以这个是净土宗。

  最后几分种,他们敲这个「叮」是五分钟,还有五分钟。我最后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这次讲座,因为这一场是开场,第一场把什么是佛教为大家讲清楚,这个很重要。我们修行,这么多法门中选取一个法门,就是听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是在《大集经》里面有讲到,说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难一得道,亿亿,不是亿万,亿亿个人来修行,都难得一个人成就,就是成佛。所以唯有念佛得度生死,你想能够超越生死轮回,这一世主要是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净土宗有五经一论,第一是《无量寿经》,这个净土大经第一经,第二是《阿弥陀经》,第三是《观无量寿佛经》,这个也叫净土三经。还有在清朝加上去的《华严经》里面选的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第五是民国时期,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净土宗第十三祖加上去的,《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是五经。一论是《往生论》。所以净土所依据的教典很少,五经一论,都不长。我们所选取的是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这部经是整个净土宗的纲要,也是十方诸佛如来所讲的心要,这个话不是我讲的,是蕅益大师讲的。蕅益大师是通宗通教,净土宗第九祖,他专学天台,但是他又不愿意做天台子孙,专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告诉我们,净土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华严经》奥妙的秘藏,《法华经》里面的精髓,在这个净土法门。而净土法门第一经是《无量寿经》,《法华经》、《华严经》都是佛门里面奉为是一乘了义的法门,最高法门。《华严经》叫做经中之王,经中之海,根本法轮。而《无量寿经》古德称为是中本《华严》,《华严经》中本,《华严经》是大本,这本是中本。换句话说,这部《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精髓,我们来学这部经,说老实话,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大家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所以我们在一起来学习。

  我们这次讲座不限时间,每个星期六,我们上午一个半小时一起来学。我希望大家将这部经请回去,最好这六天每天都看。看一下,如果你不是很熟悉,从头到尾读一遍,下一次来的时候,你就稍微有一点概念了,这部经确实殊胜。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简单讲到这里,下一次再跟大家正式来讲解这部经,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药
北京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qianc.com/lhgxz/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