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反映说,孩子平常不爱喝水,要催着喝、追着喝,尤其是一些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早上装满水壶带出门,放学回来一看,水壶还是满的。但秋季天气干燥,不及时补充水分,孩子很容易就会生病。为了让孩子喝水,一些家长就往孩子水壶里加各种有味道的饮料,或者煮雪梨水给孩子日常当水喝。这样做,可不可取呢?燥,是秋季的主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燥者润之。”秋季想要润燥,补充津液,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喝温开水。白开水无色无味,孩子不爱喝,往孩子水壶里“加点料”也未尝不可。但是在这个季节,到底要往孩子水壶里加什么东西,还是有一些讲究的。

润燥有区别

清润、温润各有不同

曾有一位家长问,一到秋天用雪梨水代替白开水给孩子喝可不可以?这位家长的做法代表了很多人:为了润燥,一味在孩子的饮食上增加某种食材,不管时节、也不顾孩子本身的体质,这样做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它忽视了两点:

各地温度、湿度、气候特点都不一样,像现在10月底,北方城市已经有点冷,凉燥明显,而广州中午还是27℃,所以润燥的早晚、偏重肯定会有变化;

各种食材有其自身的性味,即便同有润肺功效,但有的性温、有的性凉,对身体脏腑的影响、产生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

像雪梨水,确实可以润燥,但梨性偏凉,对于虚寒体质的孩子而言,长期喝显然是对孩子的脾胃有影响的。所以,润燥,也要有“清润”和“温润”之分。

从时节和地域来看:初秋为温燥,深秋为凉燥。所以中秋之前,以清润为主,中秋之后,以温润为主;

从食材来看:如雪梨、罗汉果、麦冬偏寒凉,属于“清润”;蜂蜜、无花果等,性甘平,属于“温润”;

不建议孩子长期喝有“味”的水:孩子脾胃虚弱、体质偏寒,喝温白开水才最好的。所以清润功效的食材泡水不能天天喝,只能适量喝,一周一次即可。另外,保温瓶长时间放有“味”的水也是不好的,建议白天带温白开水回校,晚上回来有功效的茶饮或汤水。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往水里“加料”,既能让孩子爱上喝水,又同时顾及孩子的身体特性和季节特点,真正起到养护作用。

黑枣糖水

解决多个常见问题

现在是深秋时节,深秋以“温润”为原则,推荐秋季的保健糖水——黑枣枸杞莲藕糖水,能滋阴润燥,是比较温润的秋季甜品。孩子消化好、没有病痛的时候,每周给孩子喝1次,直到立冬前都是没有问题的。黑枣枸杞莲藕糖水

材料:去核黑枣2枚,枸杞5克,莲藕5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莲藕、黑枣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共煮至莲藕软烂;放入枸杞、冰糖,煮5分钟即成,晾温食用。

宜忌:3岁以上消化好、无病痛时用。

1

孩子肺虚易咳嗽,加5克百合

燥邪犯肺,导致肺脏功能疲弱的,这时燥咳是很常见的问题,而燥邪导致的干燥咳嗽,家长可以在上面方子的基础上加入百合。百合性凉,味甘,归心、肺经,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也是秋天一道很不错的食材。2

孩子睡眠不安,加8克酸枣仁

孩子秋燥容易晚上睡不安稳,情绪躁动,爱发脾气,这时候可以在上面方子的基础上加酸枣仁。酸枣仁性平,味甘、酸,归肝、胆、心经,能补肝、宁心、安神,心神不乱,自然睡眠安稳,能让孩子更好地滋阴潜阳。3

孩子湿气重、痰多,加3克陈皮

很多家长都很奇怪,秋季不是燥吗,为什么会湿气重?孩子脾常不足,脾胃功能本来就很弱,如果家长为了“贴秋膘”,给孩子过食肥甘厚腻,就容易导致脾胃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无法排除体外,积聚在体内就会生成痰湿。加上孩子秋季容易肺虚咳嗽,就会变成痰。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在上面方子的基础上加陈皮。陈皮不仅能理气健脾,还能燥湿化痰。4

孩子易积食,加5克茯苓

孩子脾胃功能天生就很疲弱,积食是经常发生的事。如果孩子脾虚容易积食,可以在上面方子的基础上加茯苓。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能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是健运脾胃常用到的食材。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健运了,孩子积食问题改善了,自然生病也会少。最近也可以多给孩子喝一些汤水或粥,要注意的是,梨和一些偏寒凉清热的食物要少吃了,否则,不仅起不到润燥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如需了解更多,请加助教老师一对一咨询可以加VIP服务(如已经有助教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hanguoa.com/lhgtx/7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