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和敬書院』图自网络

?㊣文

昨天我们分享了无我观,有人问:析空观与体空观有什么区别?一般来讲,析空观智慧比较拙劣,体空观智慧比较高明。小乘圣人修析空观,证得空性之后就灰身灭智。灰身,把身体去掉不要了。灭智,智就是心起作用,作用不要了,入偏空涅槃。佛在大乘经典里曾经呵斥这是堕无为坑。堕无为坑是什么意思?阿罗汉在涅槃境界里是无所作为了,再也不像凡夫那样乱造业了,什么也不做。但这是一个坑,就是陷阱,堕在涅槃境界里,灰身灭智,不起作用,没有色身,也不起思维作用,跟大众就隔开了。自己倒是清净了,得自在了。可是众生那么多苦难,就不想帮一帮,所以称为小乘。古时候把交通工具叫乘,小乘是把自己度出去了,进入涅槃了,然后万事不管了。众生千祈求万祈求,他听不见,也不管,这叫自了汉。小乘的偏空涅槃是灭色取证,把色身灭掉了,去证入涅槃的境界,不愿意再入轮回,帮助众生。已经出了生死界,他不愿意再回来了,回来他会难受啊。

大乘菩萨修体空观,是当体即空,不必灭色身取证。色身还在,可以妙用,所以他不搞灰身灭智。身体可以用,思维也可以用。他也证得了万法皆空,是当体皆空,可以住生死界而不受生死,因为他证取了不生不灭的空性智慧,生死是梦幻泡影,也是假的,只是在梦中有生有死而已,一切都如梦如幻,都是假象。他不像小乘圣人不愿入生死界。菩萨的智慧高,可以游戏神通,在世间跟众生接触,和光同尘打成一片,像看戏一样。众生看戏会当真,让你笑,你就在那儿笑;让你哭,你就在那里哭,被境所转。证得小乘阿罗汉果的,他不哭也不笑,知道全是假的,才不受骗呢。戏里哭是假,笑也是假。众生颠倒无知,在那里又哭又笑,阿罗汉看他们是可怜悯者,阿罗汉是不哭也不笑的。而菩萨是什么态度?游戏神通。菩萨也在那里哭,也在那里笑,但是,他是假哭假笑,随众生的笑而笑,随众生的哭而哭,他内心不笑也不哭。菩萨是内秘清净相,外随众生相。众生有执著有烦恼,他也跟着你,好像也有执著,但是他心里不执著,这样才能够度众生。阿罗汉就很不容易度众生,他入涅槃境界了,跟众生彻底隔开了,所以叫堕无为坑,啥也做不了。佛帮你觉悟了,你只度自己一个人,不能帮佛度众生。菩萨就不一样,取了空性智慧之后游戏神通,跟众生打成一片,所以菩萨称为佛子、法王子,能够续佛慧命,能够帮助佛普度众生。所以两种空观修出来的智慧不一样,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

《心经》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相当于空观,总观一切万法。“色不异空”,色跟空没什么区别,只是一个假象而已。“空不异色”相当于假观(从空幻化成妙有,妙有非有,故称假有,称为假观),体会空能化色,色依然是空,空就在色中,空跟色没什么区别,不用把色分析到空,当体就能够体会到其实质是空,是刹那生灭的相似相续相,是翳眼空花,水中的月亮。水中的月亮看起来很美呀,但不是真的,是影子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后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是大乘菩萨的中观,空跟色不二,空跟色完全圆融在一起。一般讲,圆教菩萨、大乘菩萨里比较高级的完全不会偏在空观或假观一边。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空观证得万法皆空,假观是菩萨修的,万法皆假。修假观是不要堕在偏空里,住空不入假。不入假就不入众生的生死界,那就不能度众生。所以还要入假度众生才行啊。菩萨修假观,智慧就比较高。修成了,住生死界,比较自在,没有众生的种种烦恼。但是住在世间非常不容易,不管是小乘圣人还是大乘圣人,如果不度众生,绝对不会退转,他们都是很精进修行的。大小乘圣人退转的原因是因为入众。《百业经》里讲,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当来的人太多了,他们就离开,要躲起来清修,怕干扰太多,自己的修行退步了。众生刚强难化,度众生是非常劳心的,非常繁忙的。帮助众生的时候,自己可能就没有时间静修了。如果再遇到一些大的逆缘,定力有时候把持不住,就会退步。但是圣人再怎么退,都有个底线。退定力,退功夫,不退知见,所以是位不退。位不退就是不会退到凡夫位,凡夫执著有,圣人知万法皆空,正知正见不会退。功夫的确会退,小乘人就因为怕退功夫,入众的时候有受有想,受、想起来了,他觉得不舒服。住涅槃境界是无受无想,他觉得很安乐。

我讲个故事。舍利弗已经取得涅槃境界了,有一天,他从涅槃境界里出来,跟身边的同修讲:“涅槃境界,那个感受太美妙了”。有个同修因为没有取得涅槃境界,就很惊奇地问:“尊者,佛说了,涅槃的境界是没有受的,你怎么说感受很美妙?”舍利弗说:“没有感受就是最好的感受。”这话没有取证的人是没办法体会的。佛法是唯证方知,高深之境界,讲给别人听,他也听不懂。涅槃境界里是灭受想的,如果发起大乘心普度众生,就得从涅槃境界里出来,回入生死界。回到生死界,出涅槃定,他就会又有受有想,不舒服。在涅槃境界里没有感受是最好的感受。换句话说,有感受就是不好受。所以入生死界度众生,不好受。不好受,所以就不愿意来。所以,发大乘心度众生,可不容易啦。只要你们发大乘心,做大乘菩萨,佛说自己愿意跪在地上,给你当玩具坐。佛都要这么赞叹提倡,所以,发菩提心太可贵了。不容易呀,因为要舍自己最好的最美妙的感受,为了度众生,“安安而后迁”。就是身安了,心也安了,可以住涅槃境界了,但是不住。能迁,就是能够回过头来,还入生死界度众生。但是有时候众生刚强难化,非常难度,往往菩萨太劳心了,太忙了,也会退步的。有些人出来讲经,也觉得自己退步了。我是凡夫,发心弘法利生,说法一年半,我现在清净心功夫确实比两年前退了很多,因为常常出门在外,心散了。因为没有不退的功夫,是进进退退的,老没有时间做功夫,就会退。我也是感觉到知见不退,老讲经,所以知见不会退,但是功夫会退,有时候也不得不放下讲经说法,好好去修修功夫,这是需要的。因为我们没有证果,没有证果的人,了生死还没保障,不能把一切都交给众生。本来是想度众生,最后却被众生度走了,同沉爱河,就麻烦了,所以也得有个限度。

昨天有几个居士问,他们拼命地度众生做护法,自己的生死大事怎么办?以后也得抽出一些时间来,好好修自己了。净空老法师讲,六十岁之前可以为佛法、为道场常住、为大众多做点事情,六十岁之后该了自己的生死大事了。当然这是大概的说法,有时候不得已,还有一些事情不得不做,还得做。赶紧找人来接班,修福的事情让年轻人承担起来,自己退居二线,做做指导,当当参谋,好好地修自己的功夫,了自己的生死,这也是很好的一条修学的路。真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的定功深,涅槃、生死不二,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这个有点深度了,大家听不听得懂没有关系,先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再给你讲明白。

我们来讲第三个佛遗教的主题--默摈。默摈是讲在集体生活中用什么态度能够跟大众很好相处,成就和睦的团队。佛说话是最扼要的,一个字或者几个字、一句话,就把最重要的内容提示出来,大家就好记了。处众是有很多原则的,最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默摈。默是不说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里就有一条--以默止诤,在道场里,斗争、口诤、争吵、争理都是不允许的,避免之法很简单,就是默。我们净土道场就用“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多念佛,大家都不说话,道场就没有争了。所以道场不和合,第一个原因,大众的嘴是个祸害。大家都闭上嘴巴念佛了,道场不用管理,自然能够和睦,没有吵吵闹闹的。

默很要紧,摈也很重要。摈是不理会,不与之亲近。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不要他了,舍弃不管了,而是我们确实不是能劝他回头的合适人或者时机不恰当。说话有一个当人不当人的问题。你不当人,就不该说。说了,他不服气,那不就争吵了吗?只有执法机构的执法人员说他的时候,他才服气,因为这是规定。任何一个道场、任何一个团队都有执法的,只有执法者才有权利说人过。其他同修之间,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利说他人之过。即使他真有过失,也不要说。那我跟他关系很好,很关心他,怎么办?你们之间有信任感,可以私下劝。私下是只有两个人,没有第三者在场,给对方足够的面子。正像《弟子规》讲,“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不规劝,那失去做朋友的道义了。若要规劝,首先双方是信得着的朋友。他真信得着你,你再来劝。朋友之间劝,也只能劝两三次,事不过三。再劝的话,朋友都做不成了。不劝是不尽道义,劝过了是不知趣,所以取中道。在有信任感的前提下劝他两次,劝不动,还用默摈的方法,离他远一点,不理他了,也不说了。虽不说,道义还是要尽的,默默地求佛菩萨加持他:我是对付不了他了,但是我不希望他走上邪路,不希望他堕落。诵经、念佛,功德回向,求佛菩萨加持他赶紧回头。这是我们在道场里和睦相处的好方法,尽到了一个做佛弟子的义务,这就叫持戒。这个态度很重要,我看一些人住道场二十年了,也不知道用这个态度,可能听经太少之故。没人教默摈,不懂规矩,不该说的乱说,失和则双方都背因果。(续)卍

?卍?

?

敬请长按此处图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hanguoa.com/lhgpz/76558.html